厚植 “人才森林” 润泽 “源头活水”——鄂尔多斯高新区全力推进新时代人才事业创新发展 图片
从项目建设一线到经济繁荣主战场,从科技创新前沿到高质量发展实践,处处闪耀着人才的身影,处处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鄂尔多斯高新区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和“英才兴蒙”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融入全市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五心”品牌,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
自2022年整合扩区以来,先后合作引进葛世荣、武强、王焰新、韩英铎、潘一山、徐卫林等院士11名,全职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朴哲范,实现全市国际引才和顶尖人才引进双“零”的突破。
2023年以来,全职引进博士9名,硕士98名,其中机关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37名(含博士3名、硕士32名、选调生2名),干部队伍学历结构及专业层次持续优化,高新区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垒台之举育才强才,以筑巢引凤之策爱才留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看好高新、选择高新。
“我和高新区的相遇是‘双向奔赴’”

“我们俩口子都是药学专业的,在生物医药板块,高新区已经有了一款即将上市的一类创新药,而且整个鄂尔多斯地区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未来在大健康和动物疫病防治方面有很广阔的一个应用前景。”说话的是北京大学博士后杜芳瑜,他用一连串的“好”来形容高新,区位好、生态好、政策好、氛围好。
一起坐在他旁边的是沈阳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方怡,也是杜芳瑜的爱人。“我是沾了暖城的‘光’来到这里,高新区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谈话得知,杜芳瑜和方怡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校友,结婚后一个在南京,另一个在深圳,长期异地面临着很多问题。恰好在这个时候,杜芳瑜在北大的网站上看到了暖城之邀活动,毅然选择报了名,并申请绿色通道解决了方怡的就业问题。
“随着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我们的专业应用前景也会非常广泛。” 在杜芳瑜看来,他和高新区的相遇是“双向奔赴”。
依托科创平台,创新合作方式,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助推器”。目前,高新区与清华、北大、矿大(北京)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地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地质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等9家研发机构,为多名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提供了广阔舞台。
一批 “懂科技、懂产业、懂创新、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在与高新区“深度合作”,“含金量”人才队伍蔚然成林。
“我愿和高新区一起成长”

真融入、真扎根。说起在这的工作感受,北京大学医学硕士关心鹏脱口而出——“很有归属感”。
“高新区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主阵地,着力打造‘风光车屏绒才智’这七大主导产业,肩负着全市创新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使命。这片土地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未来与希望。”关心鹏说,快速发展的产业,成为了吸引他以及众多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搭建了很多实验室平台,有专业行业交叉,容易促成合作共赢,让关心鹏可以“大展拳脚”。
“当前,高新区正全力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从新能源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到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的专业背景在这里能找到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国人民大学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张晓萌说,高新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将引贤招才之门“敞开得更大”,把人才发展土壤“培植得更厚”,为各类人才发展“撑腰鼓劲”。
“和高新一起成长”“参与建设未来之城,与有荣焉”……在这里,无数英才正在书写着自己和高新区的故事。
“让我找到家的感觉”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循环发展,是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秘诀。
高新区依托科研平台、校企人才服务基地等载体,将新引进人才分配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前沿部门,实现人才主观能动性发挥与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共赢”的局面。
除此之外,来到高新区,不仅有产业、有平台,还有关爱、有温暖。
“初到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对人才的珍视令我倍感温暖。入职首日,我便收到了诚意满满的政策礼包,作为‘双一流’硕士,我不仅享受安家补贴,更获得3年免费人才公寓的保障。与此同时,高新区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培养计划更为暖心,由单位的业务骨干担任‘一对一’导师,从业务实操到职业规划,从‘真金白银’的投入到‘细节满满’的关怀,高新区用实际行动将人才强市的理念化做触手可及的温度。” 张晓萌表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高新区积极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体系,落实兑现“人才新政2.0版”和服务暖城“新市民”0477系列措施,努力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职业发展等配套服务上下功夫。目前已落实95名人才申请安家补贴1020万元,92名人才申请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生活补贴92万元,人才、团队专项资金1720万元,累计为252名高层次人才申请入住市级人才公寓,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家”的温暖。
同时,高新区实施“精准滴灌”培养,多措并举培育新时代“千里马”。累计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2人、市级高层次人才65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个,标志性创新团队6个、占全市33%,市级科技领军人才3人、占全市30%,人才总量突破3500人,高新区人才集聚效应凸显,厚积起聚木成林的强大力量。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服务人才竭尽所能……
一方面,高新区日益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五湖四海人才不断集聚;另一方面,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让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沃土持续焕发生机,吸引更多人才慕名而来。人才与创新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新区加快建设人才集聚之城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天的高新区,正在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