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具体涉及哪些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具体涉及哪些领域?
    一起来看 !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
    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
    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
    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多个前沿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自主操作系统、计算机处理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实现营业收入15.1万亿元,营业成本13.1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411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8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新能源
    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和市场发展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2023年,我国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带动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280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46.1%。
    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通过新设计、新技术、新装备等的综合开发应用,制备出具有先进性能或特殊功能的关键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型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
    2023年1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船舶、轨道、汽车、电力等重要生产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高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二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三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2022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21.33万亿元,预计2024年接近40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众多子行业。其上游为基础零部件,包括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传动系配件、制动系配件、转向系配件、行走系配件、电器仪表系配件、车身及附件等传统零部件以及传感器、芯片、软件算法、智能网联等智能零部件;中游为整车制造,目前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下游为汽车服务,包括充换电服务、电池回收利用和后市场服务等。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859.6万台,同比增加65%。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产业涉及能源、环保、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的从业企业共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约340万。近10年来,全社会环保投资年均增长10%,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2.22万亿元。
    民用航空
    民用航空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6家,民航运输飞机4270架。2023年,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5206条,定期航班国内通航城市(或地区)255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我国航空公司国际定期航班通航57个国家的127个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具有技术复杂度高、价值量高的特点,是推动我国造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24年1至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1至6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
    未来产业
    元宇宙
    元宇宙是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应用,是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元宇宙产业将极大开辟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培育经济新动能。
    2023年中国元宇宙产业规模达到766.3亿元,同比增长31.2%,预计未来3年年均增速将保持30%以上,到2026年中国元宇宙产业规模有望接近1800亿元。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也称大脑端口或脑机融合感知,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脑机接口可广泛适用于多种场景并与安全帽、轮椅、外骨骼等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实现多种功能。其中,医疗应用仍为主流,脑机接口技术可辅助疾病诊断、预警发病、疾病治疗和功能增强,为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瘫痪、卒中等神经相关疾病诊治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是开展脑机接口科研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科研产出规模大且增速快,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全球一半。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对微观量子系统中物理状态的制备、调控和观测,实现信息感知、计算和传输的全新信息处理方式。目前主要有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3个研究领域。
    全球量子信息企业中,欧美占比超过60%,中国占比约30%。其中,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相关企业数量最多。从科研基础来看,中国论文及专利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欧美量子信息领域研究专利中,科技企业申请数量占据主导,产业界的创新引领作用较强,中国科技成果仍需进一步向产业转化。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
    2014年至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截至2024年3月,国内已有11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通过备案。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指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的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制造过程。生物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
    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2.4%,提升空间非常大。
    未来显示
    未来显示技术包括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可应用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领域。
    未来网络
    未来网络即更快捷、更简单、可定制、可重构、更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让上网的人有更好的体验。未来,以智能、安全和可定制为重点的未来网络产业,将成为引领未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系统变革的全新引擎。
    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等技术。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